歷史
「竹南蛇窯」創建於民國六十一年(1972),原名「恒發陶瓷廠」。創辦人林添福當年率領九位師傅一頭牛,自己造模印三千塊土磚,工作九天完成了這座二十五公尺長的蛇窯(目前截短為二十公尺長),以生產陶瓷花盆為主。「竹南蛇窯」是目前台灣少數殘存的蛇窯中,保存完整、而且還可以繼續燒製的傳統蛇窯。
「竹南蛇窯」1980年代,從傳統窯業轉型民俗工藝陶。近年來致力於柴燒陶藝創作、陶瓷文化研究及傳統陶技藝、柴燒等研習課程,並透過國際交流活動,推廣台灣陶窯文化。
2001年獲選為全國歷史建築百景、2002年登錄為「苗栗縣歷史建築」、2012年第二代窯主林瑞華獲選「台灣工藝之家」,竹南蛇窯以古窯生態博物館理念經營,持續傳承台灣陶窯文化與推廣柴燒陶藝生活美學,在傳統工藝與現代藝術之間開創一條自己的道路。
2012年開始開放駐村計畫,邀請或世界各國陶藝家主動申請,在竹南蛇窯學習獨步全球的環保高溫柴燒,接待過來自日本、香港、法國、斯洛維尼亞、匈牙利、瑞士、紐西蘭、澳洲大利亞的陶藝家,成為台灣高溫柴燒文化基地。
2016年林瑞華創「金氏世界紀錄-柴燒窯的最高溫度1563℃」,燒製出「釉母-質變的陶」,為人類締造使用柴火的新里程碑。
蛇窯
「蛇窯」為台灣早期燒製日用陶所使用的窯爐,全台各地都有分佈。「蛇窯」這個名字,很容易讓人誤以為蛇窯是彎彎曲曲的,其實蛇窯是長條型、中間沒有分隔的一種窯爐。因沿山坡砌築,遠望宛如一條火龍,中國古代官方所經營的官窯,稱之為「龍窯」,「龍窯」在中國越發展越長,長者達80-100米。
明末清初閩南移民引進台灣後,皆稱之為「蛇窯」,因先民不敢冒犯皇威,卑稱為「小龍」,也就是「蛇窯」。中國建國後,「蛇窯」皆改稱「龍窯」,反而找不到「蛇窯」。
人物
竹南蛇窯創辦人-林添福
國家工藝成就獎
林添福1926年出生,人尊稱為「添福師」。十三歲隨福州師傅學陶,憑著聰穎的天賦,十四歲就當陶師,一輩子與陶為伍,練就他從「採土」到「成型」,從「蓋窯」到「燒窯」,從「雕塑」到「彩繪」的各種技藝樣樣精通。他不但擅長手拉坯、原型雕塑,更是造模的高手,其製做的陶桌椅組、大茶壺、鼎、香爐等作品敦厚樸實,保有台灣傳統民俗陶之精髓,紮實的功力令人佩服,可以說是一部傳統陶技藝文化的活寶典。
傳統陶師大多只熟練單項技術,在社會變遷快速的五十年代,很容易被淘汰;然而林添福不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轉型,而有更豐富多元的作品風格,更可貴的是他憑著對製陶的執著與熱愛,用心鑽研工藝技藝,才能在傳統陶文化凋零的困境中堅持延續至今,並將傳統陶文化發揚光大。他不但是「傳統陶文化資產的重要保存者」,也是「傳統陶技藝薪傳的重要人物」。「竹南蛇窯」在他的帶領下,已經成為台灣柴燒陶藝的重要據點。因為他樂觀爽朗不藏私的個性,對於後進都毫不保留地指導,更在2016年獲頒「工藝成就獎」以表彰他一生對台灣陶瓷工藝的貢獻。
竹南蛇窯第二代窯主-林瑞華
「竹南蛇窯」第二代 窯主
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
臺灣工藝之家
「中華民國匠師協會」理事
「臺灣陶文化協會」理事
「苗栗縣柴燒陶藝創作協會」榮譽理事長
林瑞華以長期鑽研高溫柴燒陶藝的創見—「釉母」為經緯,發表其二十年來在高溫柴燒領域的洞見。他的作品厚實、飽滿,有一種大地般的寬厚感覺,猶如他厚實的個性和素樸的生活。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感受到從台灣自身土地生長出來的韻味。繼「三稜罐」系列之後,發表「脈」和「寶島台灣」,2017又發表「明」和「方舟」系列。
1997年蓋築新式的小型柴燒窯「化十窯」,讓他在「火」和「灰」的表現上不斷地嘗試和突破。一路走來,不斷在高溫的世界裡探索,越深入就看到越多前所未見的美景;但溫度上的突破並非終極目標,而是為了打破人類對於陶瓷表象的迷思。唯有回到釉的起源—「釉母」,向地球這個最大的窯爐學習,用最天然的方式將土礦燒出寶石礦玉般的質地,這才是林瑞華所要推廣的釉母理念;也唯有如此才可能反轉人類當前用火文明的迷失,走出陶瓷藝術的新道路。
他在2016年創下金氏世界紀錄「柴燒窯的最高溫度1563°c」是為了向全世界證明---木柴燒陶---只要正確操作,不但環保節能、少煙害;不需施釉就有千變萬化的自然質感;還能大量減少煉製土礦、金屬對環境汙染的衝擊!
竹南蛇窯藝術總監-鄧淑慧
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
「竹南蛇窯」藝術總監
台灣陶窯文史工作者
陶土在她的手中只是一種表達情感的媒材。作品以女性化的情感為基礎,以半抽象的人體或以魚、貓、鳥等造型作為擬人化的情感訴求。作品有母性的包容、女性的堅毅;同時也有女人的慵懶、憂鬱情緒。她的陶作,配合柴燒的特質,顯現她個人質樸厚拙的風格。
除了陶藝工作外,並以她人文研究的專長,從事台灣陶瓷史、傳統陶藝技藝研究;並且致力於推廣台灣的柴燒陶藝、台灣茶碗茶席,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本土的柴燒陶藝之美。